訪談內容
一、能否簡述一下在東華的求學歷程?
張校友:自1996年到東華,當時東華大學甫成立兩年,學生尚少,猶記得當時全校大學部加碩士班僅約四百人,除了師生感情好之外,也仰賴老師的提拔;也因此才能在畢業後、也就是在2000年初到年底,於學校計算機中心任職。這樣長久的緣分,開啟了之後於東華續唸博士班的機緣。
由於當時學生僅約四百人,且師生之間常常一起馳騁於藍球場上,各系所彼此因而互相認識,聯絡感情;長期累積的熟悉感,讓師生情誼更加深刻持久。身為一位老師,我不僅鼓勵學生除名校(像是台、清、交等)之外,即使留在東華,也不見得比較差;因名校碩士班學生多、資源相對少,相較之下東華優美環境的陶冶更讓人悠然神往。
加上東華博士班學生每年系所上都提撥出國的補助經費,幫助學生打開視野、眼光不忘全世界,校方的努力和資源,相對名校之下,反更加豐富。
讓我很難想像的是,東華從一開始的四百人,到現在合校後近一萬多人;因而加深我到台東的使命,也就是讓學校更加地成長茁壯。
二、從東華大學的學生身分到台東大學的老師身分,台上台下的角色互換有什麼不一樣?
張校友:正因為我剛畢業,所以離學生的心態更近,容易揣測台下學生聽課時心裡的疑問,主動對其去解釋分析;這樣的同理心雖然會延長教學時間和進度,但卻更紮實的push學生去更積極的學習、參與比賽,讓他們知道當台東大學的學生不見得比較差。
就我自己而言,從設立目標到累積文章篇數,除為自己留下紀錄外,也希望推動校方先成立碩士班;此外在教師評鑑上,因為台東大學是由師範轉型的,故標準較不嚴苛;但仍須兼顧教學、研究與服務三大面向,多少還是有壓力的存在。
三、請問您對東華大學或學弟妹有無任何建言?
張校友:面臨合校,轉型有其過渡期,希望把自己的心路歷程讓同學知道,也讓學生明瞭,東華仍是非常優秀的。另外,雖然目前學校對學生的訓練非常紮實,但隨著學生數增加後,要進行品質控管,相對更加複雜;建議校方是否能增加空間、資源和經費,使不至有僧多粥少的情況產生。
我在東華時無論碩士班或博士班,都剛好是第二屆的學生,每年出差皆有學校的補助,因此希望學弟妹們認清:學校給予那樣多的資源,學生也要付出足夠的努力,這是一種鼓勵學生上進的方式。另建議學弟妹們,如要打工,以不影響課業為原則;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付出成本的背後,可能比你眼前所得到的還要更多。